首 页 公司简介 新闻资讯 经营管理 党群工作 企业文化 在线互动 联系我们
文学作品 首页 > 企业文化 > 文学作品
一路走来
2021/4/30 14:39:00浏览次数:2918

一路走来


我是不幸的。我出生在1962年的农村,降生恰逢三年自然灾害,大人小孩吃不饱饭,饿着肚子活下来;上学赶上“文革”,开门办学,栽树修路扒拉沙土(春天风沙埋住庄稼,要用手扒出秧苗),放牛放羊放驴放猪,进园子偷菜上树偷果,下河玩水上房掏鸟,就没正经上过几天课。正是所谓的“下生就挨饿,上学就停课”,农村野孩子看不到未来。

我又是幸运的。初中后期赶上“文革”结束,突击扫盲正儿八经念了几天书,学了些代数几何、万有引力、元素周期表,农村野孩子算是学了点儿知识。

我又是何其幸运。初中毕业,赶上恢复招生考试,1978年,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场锣鼓,走进了长春地质学校,自此,全程见证了国家的改革开放;毕业后来到今天的地勘十院,亲历了地勘行业四十年风雨历程。少年壮志,数度时空变换;年逾花甲,几经物换星移。奉献过汗水、泪水、血水;收获了自豪、无悔和骄傲。农村野孩子一路走到了今天。

1978年12月,以辽宁省生源身份,踏进长春地质学校的大门。没见过的滑稽,一个中专学校,全班42名学生,年龄最大相差14岁,初中应届、下乡知青、回乡青年、大队书记、小队会计、民办老师、拖拉机手、复员军人、民兵连长……,南腔北调,五花八门,形形色色、概莫能全。特殊时期特殊政策,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玩了命似的学习知识、钻研专业。三年转瞬即逝,当手捧红塑料皮儿印满优字成绩单的毕业证书倏然转身,我已经是内蒙古的毕业生了,辽宁的昭乌达盟内蒙古的赤峰市已然转换,恍若隔世。

1981年9月,火车汽车加步行,来到赤峰市平庄区平庄镇西南约五、六里,号称老哈河畔牛头山下,大名鼎鼎的平庄区测二队。一百八十多亩南北长方形大院,玄武岩砌就的高墙,大门口挂着白底黑字木头牌子,宋体字刻着: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,很是气派。东面确有一座小山,上有水塔,看不出牛头形状,其他三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。

院里,北面住宅区,一排一排的平房小院很是齐整;往南是办公区,红砖红瓦若干平房;更有招待所小卖部礼堂食堂果园修配车间子弟小学次第坐落,气势恢宏。院中间一排东西向砖窑横亘,洞口朝南,述说着砖厂的前世。据老师傅讲,单位前身是1957年成立于乌兰浩特大石寨的中苏合办队,1964年搬迁来平庄时,平庄街面儿地广人稀,街里街边有的是空地儿,可随便选址。有说前辈们见这些窑洞可做仓库用,一排窑洞便成就了区测二队的今生;也有说队部建在此处算是野外,每个职工每天有七毛五的野外津贴,那个年代一个月二十多块钱什么概念,差不多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呢,岂可小觑。因陋就简也好低调务实也罢,不管哪个版本,都显前辈智慧。扯远啦打住吧,总之一句话:偏僻。现在那地方是元宝山区看守所,足以佐证。

1981年9月14日,区测二队,虚年二十岁的毛头小子,懵懵懂懂地在此开始了未知前路的职业生涯。时光荏苒,蓦然回首,弹指四十余载,昨日的神圣已然化为今天的笑谈。笑中带泪,个人早已和这个单位融为一体,一砖一石、一草一木,荣辱与共、生死相依、血脉相连。

当时的区测二队,改革开放三年调整期刚过,百废待兴。三个地质分队一个物探分队是全部野外阵容,半军事化管理,连级配置,有分队长有政治指导员,只是比军队多了个技术负责职位。野外生产车辆除了大解放,更多的是苏联造的老吉尔、带绞盘的大六轮、带前加力的嘎斯,都是部队现役列装的军车。后开门的大屁股吉普车是后来的事儿了。

出野外,条件是真的艰苦。五一到十一是野外期,有条件的分队中间可以中休一周,更多的是春天走秋天回,没见过妻子夏天穿裙子的模样。

开春,装上行李资料备品,人就爬在车上,那时没有客货混装概念,晃晃悠悠的就出队了。到得野外,幸运些的,能找个废弃的知青点儿,赶走牛羊,清理粪便,塑料布钉好窗户,两个木凳一张床板支起,架上电台,塑料布的呼哒呼哒声伴着羊粪味儿,野外工作就开始了。要是工作区荒山野岭方圆几十里地没有人烟,就没那么幸运了,能找个平地,支起帐篷,搭上床板,埋锅造饭,顺利安顿下来还算庆幸,赶上天晚,来不及搭好帐篷就只有钻到篷布下将就过夜,半夜起风掀走帐篷是常有的事,只好被子蒙头睡到天亮,吐一吐嘴里的沙子,再顺着风去找帐篷了。

那时候,工作手段工具装备是真的原始,白布洗面筋裱出手图,地质包饭盒标本袋是全套装备,锤子罗盘放大镜铅笔橡皮小刀片儿是常备的家什,直线笔曲线笔点圆规三棱尺是高级标配。

烈日炎炎,一个组两个人,十几公里的路线,腿不停的跑、眼不停的观察、手不停的写写画画,有时被警惕性高的村民报告给公安说是发现了特务。午餐基本是两个馒头一块咸菜,水喝光渴急了,有个水坑就欣喜若狂,赶走站在水坑里喝水撒尿的牛,牛蹄子窝儿存的水灌满背壶,有味儿难喝不要紧,兑上两瓶十滴水儿,能喝得酣畅淋漓满满的幸福感,不渴到中暑才是硬道理。遇上乌云翻滚,暴雨倾盆,也不要紧,赶快脱光所有衣服装进地质包,一丝不挂,赤条条任凭天水洗礼,两个人还互相取笑忘了带毛巾肥皂。荒山野岭,没有观众。暴雨过后下山,站在接路线的敞篷卡车上面,汽车带起山谷的风,雨中穿戴整齐的体面哥们儿们精湿呱哒瑟瑟发抖,穿着干衣服的弟兄们谈笑风生招摇过市,冰火两重天。后来遇雨大家就都学会了天浴,倒也其乐融融。

在林区走迷了路,精疲力竭之时,打湿的登山鞋重似千斤,干脆和猎民换了解放鞋。好不容易遇上个班车却没钱买票,把手表摘下抵了两块车钱,一掷千金的土豪做派。

野外的故事太多了,说也说不完。

秋天,收队了。车上装满行李备品,人依然爬在上面,晃晃悠悠就回来了。黑瘦的人,丰实的资料,寄托着无限希望的各类样品,都是一个野外的成果,之后就是评比验收时的优秀资料优秀图幅优秀总图,各种获奖。

年复一年,苦着、累着、辛劳着、欢笑着、奉献着、收获着,造就了这支铁打的队伍;日复一日,认真工作一丝不苟、以苦为荣无怨无悔、不负使命乐观通达,积极向上不甘人后。成就了这支队伍不灭的灵魂,传承至今。

光说正题难免乏味,打个小段儿,说说平庄区到元宝山区、区测二队到地勘十院再到地勘十公司的前世今生吧。

据说后来某天,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元宝山,说了句元宝山是个好地方,平庄区便迁往元宝山并更名元宝山区,尚未迁讫胡总逝世,旋即又搬回平庄,名称保留至今。

区测二队也没闲着,1983年换了块牌子,叫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,随着国家经济发展,计划内任务不断增加,相继成立四五六七分队、综合研究室、咨询服务部等等,1985年开始筹建赤峰北郊穆家营子镇八里庄旁赤峰基地,1990年又换了牌子,叫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区域地质研究院,1994年从平庄拔根而起,搬来赤峰,一百二十亩的大院儿,五层的办公楼外带一个六楼单间儿,形象的称其炮楼子,就是现在的老院儿,当年建筑现已不存。1995年底,与先期从锡盟太仆寺旗宝昌镇搬迁而来的先前的101地质队后来的内蒙古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合并,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横空出世,一派欣欣向荣景象,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行业第一个黄金时代达到顶峰。

说话间到了1999年,随着国家政策调整,国家计划项目锐减,地矿系统由原来的地质矿产部直属,一夜之间属地化,成了自治区直属的事业单位。续作项目完成后,一个国家项目也没有了,偌大个单位几近停摆,地勘十院跌入谷底。

当时那叫一个惨啊。单位自设几个小项目保留住一部分技术骨干,以作日后火种,更多人纷纷自谋生路。单位层面做房地产做编织袋做沙湖旅游做膨润土做锹镐把;个人单打独斗,猪往前拱鸡往后刨,开出租蹬三轮儿卖雪糕对联糖葫芦,天南揽活儿地北打工,不一而足,展现出地质人顽强的生命力。

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铁打的队伍不是吹出来的,经历了三四年炼狱般的至暗时刻,随着国家政策向好,地勘十院触底反弹绝处逢生,到2007年全国百强地质队经验交流会在我院召开,这支队伍凭着勤劳和智慧,一跃成为全国同级地勘单位翘楚,招兵买马,聚草屯粮,内修提升,外引良才,地勘十院再度创造了辉煌。那几年,全国若干省局结团组队,人马拖拖来十院学习取经,门庭若市,应接不暇。

国家改革开放的洪流,裹挟着地勘十院一路向前。2005年,顺应改革大势,地勘煤田有色三大地勘局开始内部企业化改革,事业编制终结。2008年,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,一套人马两块牌子,事业企业双轨运行。2009年,再度迁址,蓝色玻璃幕墙十一层的办公楼你我现在正置身其中。

一路走来,从大石寨到平庄到赤峰,从中苏合办队到辽宁区测二队到内蒙区测二队到内蒙区研二院;101地质队到水勘三院;再到今天的地勘十院地勘十公司,时空变换,岁月留痕,人员更替,物转星移,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

一路走来,今天的地勘十院,有过顺境,有过挫折,有至暗时刻,更有辉煌历程。缩影般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如影随形,互相成就,共同成长,紧密相连。

一路走来,今天的地勘十院,从技术到装备,从人才到观念,从外部声誉到内部功力,已然今非昔比。站在前辈的肩膀上,完成了传承与发展的华丽转身。

一路走来,作为党的一员,在建党100周年之际,回首往昔,60年一同走过,个人命运契合了党和国家若干重要历史节点;40年职业生涯,二十年专业二十年行政,亲历并见证了地勘十院的进步与发展。

一路走来,从儿时的食不果腹到如今的衣食无忧,从昔日农村野孩子到今天的高级工程师国家干部,每一步成长无不与党和国家前进的脚步相伴而来,无不与单位的培养息息相关。

一路走来,如果把国家比作长河大海,一个人微不足道,一个单位也不过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。观一粟而知沧海,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。个人的成长,单位的进步,党和国家的发展成就,值得我由衷的礼赞,值得我放声讴歌。

放眼望去,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正向着第二个一百年高歌猛进。我们的地勘十院将清帅明,朝气蓬勃,奋发有为;兵强马壮,宏图待展,充满希望。长风破浪,直挂云帆,当在此时,在这大好的时代,我们定会上下齐心,凝神聚力,不负韶华,再创辉煌。


李文春    

(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)

Copyright © 2025
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
蒙ICP备2021002026号-1
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324号
版权所有